辽宁省审计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
-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30日
- 编辑:辽宁省审计厅
- 来源:辽宁省审计厅
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等,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领导下,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推动辽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1. 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省委审计委员会对全省审计工作的领导,制定执行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审议审计重大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年度审计计划、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支出情况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及结果运用情况等重大事项。建立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党委审计委员会决定事项、工作部署的督办落实和结果反馈。印发《辽宁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
2. 审计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力度,推进审计全覆盖,实施审计项目20710个,促进增收节支455.24亿元,移送问题线索1136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
3. 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狠抓审计质量,实施审计业务全链条管理。大力推进审计技术和方法创新,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能力。加强审计项目和组织方式统筹,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质量和实效。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建设,保障审计事业发展需要。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辽宁振兴发展极为关键的五年,全省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1. 新时代对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由传统模式向新科技革命驱动模式转型,辽宁振兴发展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防范化解风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任务依然艰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深入领会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科学性谋划,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揭示问题,善于揭示问题,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2. 新时代赋予审计监督新使命。审计工作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审计理念、审计手段、审计管理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以过硬的审计成果展现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 全省审计工作存在差距和短板。迎接新挑战、担当新使命,审计运行体制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审计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聚焦主责主业、提高审计全覆盖质量还有差距,全省审计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审计成果的层次水平还不够高,干部队伍的理念作风和业务能力还需加快提升,审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强化。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着力加强全省审计工作统筹,着力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着力提高审计队伍能力和素质,为辽宁“十四五”振兴发展提供监督保障。
(二)工作原则。
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主动服从服务辽宁振兴发展大局,切实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审计工作。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前提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把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责、实施审计项目全过程。
2. 坚持依法审计。严格按照法定职权范围、法定程序规范开展审计,聚焦主责主业,始终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牢固树立“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意识,坚持原则,敢于斗争,赞成什么大张旗鼓,反对什么旗帜鲜明,直面问题,绝不“绕道”,始终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敬畏事物本来面目,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分析民生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和功能效应,推动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
4. 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推进审计理念、思路、方法、制度、机制创新,精准把握各类审计事项的改革方向、目标、路径和政策意图,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破解问题、堵塞漏洞、治本固本,推动源头治理,促进形成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成果。
5. 坚持系统观念。善于用政治眼光分析审计发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善于从审计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问题的端倪,从经济监督中体现政治导向、政治要求。善于把审计发现的问题贯通起来分析,善于把审计事项置于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大背景下审视,增强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1. 健全集中统一的审计工作体制机制。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认真执行中央审计委员会部署要求,强化党委审计委员会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统筹部署,强化上级审计委员会对下级审计委员会的领导,通过规划计划、工作调度、请示报告、监督考核、督查督办等,聚合审计目标,统筹审计资源,做到审计工作全省一盘棋。
2. 构建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强化全省审计力量统筹,优化配置全省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力量,采取上下联动、交叉审计、混合编组、以审代训等审计组织方式,使全省审计工作上下贯通、互补互促、整体推进,实现审计全覆盖纵向与横向相统一、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
3. 完善权威高效的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加强审计管理运行的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审计业务全流程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优化各专业审计协同配合,规范计划编制、组织实施、复核审理、结果运用、督促整改等各环节工作,把牢审计质量“生命线”。
4. 健全高素质专业化审计能力建设机制。坚持政治强审、科技强审,着力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能力和专业水平,完善审计干部培养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行数字化审计方式,提升审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客观分析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审计队伍。
三、重点任务
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围绕辽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靶向发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防范化解风险,促进净化政治生态和反腐倡廉。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以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政令畅通为目标,以资金保障、项目落地和任务推进为抓手,顺着政策落实的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跟踪审计,及时揭示和反映影响安全和发展的重大风险隐患,促进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1. 注重政策实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结果导向,聚焦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改革任务、重大项目、重点资金,一个方面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原则上列为一个项目,通过项目化组织实施、全口径成果综合、点面结合分析,深入分析与预算、资金、项目相关联、相对应的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从更高层次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 突出区域发展。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辽东绿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每年选择若干重大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开展专项审计,重点关注发展战略规划任务实施、资源配置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等情况,发挥专业优势,确保审深审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3. 促进科技创新。围绕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等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资金和科技重大专项引导基金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生态环境等建设情况,推动优化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促进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辽宁振兴发展加快向效率变革和创新驱动转变。
4. 完善跟踪机制。按照审计署统一部署,顺着政策落实的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跟踪审计。省级审计机关对市县基层政策落实情况要有一定抽审面,重在加强政策分析研究,提出审计项目库意见建议,研究审计重点事项和审计思路,综合汇总重要审计情况和报告。市县审计机关重在抓好审计实施,如实报告审计情况,提出需要上级部门完善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
(二)财政审计。
以增强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推进预算规范管理、建立现代财税制度、优化投资结构为目标,加强对预算执行、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公共工程投资等的审计。
1. 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每年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收入统筹、预算支出管理、重点专项资金使用、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基层“三保”、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及实施等情况,加强对政策支持力度大、项目集中的重点地区和财政直达资金、专项转移支付、专项债券等的上下联动审计,促进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2. 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围绕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重点关注预算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以及财经法纪执行等情况,对各级党政工作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5年内至少审计1次,对组织预算执行、参与预算分配的重点部门和资金量大、涉及面广的单位每年安排审计,深入揭示预算执行中各类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各预算单位规范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增强预算约束。
3. 政府债务审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部署,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隐性债务化解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促进地方政府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提高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4. 重大公共工程投资审计。围绕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规划任务,加大对重大市政工程、公共安全、能源开发、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建设工程的审计力度,重点关注工程前期手续审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投资结构和经济社会效益等重点环节,促进规范重大公共工程的预算执行、建设运营和竣工决算,提高投资绩效。
5.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按照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开展全省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重点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财务收支、项目执行和绩效情况,以及债务管理情况,促进提高项目质量和外资使用效益,推动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国有企业审计。
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地方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本监管部门的审计。
1. 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企业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资产质量、负债结构、经营成果、内部控制和“两资”处置等情况,加大对借款的偿还风险、担保的责任风险、投资的回收风险、应收账款和存货等科目中隐藏的经营风险及虚增利润等问题的揭示力度,促进企业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绩效,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2. 国企国资改革审计。围绕深化国企改革和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等结构调整相关部署,重点关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加强“两非”业务剥离,加大科研投入、成果转化和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国资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等情况,深入揭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制度性缺陷,推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3. 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围绕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安全、规范、高效运营,重点关注国有企业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境外重大投资风险防范和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境外国有资产经营绩效和安全完整等情况,促进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安全、规范、高效走出去,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四)金融审计。
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依法、依规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
1.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情况审计。围绕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职能履行,重点关注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管理、风险防控、公司治理及内部管控等情况,促进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健全风险防控制度体系,依法合规经营,增强竞争能力。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审计。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关注地方金融机构落实优化信贷结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金融普惠性等政策措施情况,促进实体经济降成本、减负担。
(五)农业农村审计。
以促进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加强对农业农村相关政策、资金和项目审计。
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审计。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重点关注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落实情况,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推动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 粮食安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关政策落实审计。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等,重点关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任务落实,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智慧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等建设情况,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审计。围绕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使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等,重点关注常态化帮扶和投入机制、欠发达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健全防止返贫和帮扶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六)资源环境审计。
以推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全面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按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要求,围绕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情况,加大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的审计力度,改进审计方式,提高审计质量,更加有效推动领导干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2. 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相关资金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碳排放达峰行动和美丽辽宁建设相关目标任务,重点关注相关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以及项目实施情况,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污染防治等情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七)民生审计。
以确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推动民生领域相关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促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标,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和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1. 就业优先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帮扶等就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推动落实重点群体就业保障,促进提高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2. 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围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和运行风险,推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等改革任务目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保险制度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3.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兜底保障审计。围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优抚安置、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到位,促进完善优化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4. 住房保障相关情况审计。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住房保障资金管理情况,重点关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建设、住房制度改革等政策落实情况,促进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住房保障有效供给,推动城市更新建设,有效解决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5. 教育相关情况审计。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政策落实情况,推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深化改革和提升创新能力。
6. 卫生健康相关情况审计。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分级诊疗体系等建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情况,促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有效配置。
7. 文体事业相关情况审计。以建设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关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和经营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推进体育强省建设,促进提升文化软实力。
(八)经济责任审计。
以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加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1. 改进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在全面摸清审计对象底数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管理使用支配财政资金(资产、资源)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等因素,分类分层建立审计对象库,以任中审计为主,科学确定审计周期、频次和组织方式,做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长远规划的衔接,尽力使年度任务相对合理和稳定,提高经济责任计划的科学性。
2. 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聚焦经济责任,紧扣权力行使和职责履行深入分析,查深查透用权履职的过程和后果、问题和责任,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既要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当期发展的显绩,也要看打基础利长远、防风险守底线、理旧账补短板的潜绩,推动领导干部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3.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加强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发挥监督合力,健全完善联合反馈审计结果、联合督查审计整改等工作机制,推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
(九)督促审计查出问题全面落实整改。
坚持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健全依法审计、督促整改、追究问责“小闭环”和举一反三、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大闭环”机制,着力将审计制度优势转化为依法治理效能。
1. 健全整改工作机制。将整改作为党委审计委员会议事协调的重要事项,完善整改部署落实机制和结果反馈机制,推动被审计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贯通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国资监管、环保督察、资源保护等协作机制,强化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行业领域的监督管理责任。构建党政督查、人大监督、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监督的推动整改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监督合力。坚持边审计边推动整改,严格落实记账销号制度,通过把整改纳入后续审计内容、专项检查督办、定期通报结果、适时组织“回头看”等方式,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2. 健全结果运用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推动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推动健全审计整改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拒不整改、推诿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审计机关可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研究处理。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整改,针对共性问题在体制机制层面分析查找原因,以审计整改助力补短板、堵漏洞、防风险,形成制度创新成果。
四、保障措施
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严格依法规范审计行为,优化审计管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审计信息化建设,夯实审计事业发展根基,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全省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1. 健全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领导,立足区域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实际,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对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的领导。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认真履职尽责,加强研究谋划、沟通协调、服务保障、督察督办,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2.完善推动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审计委员会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重大事项督察督办制度,建立定期“回头看”和报告、通报、问责制度,加大督察督办力度,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3. 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对重要审计情况、重要审计报告、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其处理意见等,审计机关要首先按规定请示报告,经批准后再按法定程序办理。重大事项要及时请示报告,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重大事项要向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制定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实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责任追究制度。
4. 加强对全省审计工作的领导。坚持审计工作全省一盘棋,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健全市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向省审计厅党组述职制度,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和干部管理。优化全省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业务成果和信息宣传等监督检查,通过制定业务手册、操作指南等强化业务指导和监督。落实军地联合审计工作机制相关要求。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二)依法规范审计行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职权法定意识,严格规范审计程序、步骤和方式方法,坚持审准审实、审深审透,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确保审计结果经得起检验。
1. 加强审计法治化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审计工作,建立学法用法长效机制,认真履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职责。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配合政府裁决工作,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 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严格执行审计业务全链条闭环管理相关规定,落实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成果利用等分级质量控制责任,规范延伸调查行为,健全完善审核复核审理标准体系,切实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升审计质量。
(三)加强审计业务管理。
树立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加强对审计对象及相关行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改革路径等情况的研究分析,加强对审计工作规律性的研究把握,找准审计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和重点难点,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业务管理水平和监督效能。
1. 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把研究分析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厚实日常储备、做足审前功课、做细审中调度、压实证据支撑、做好审后总结评估,不断提高工作谋划深度、部署精度和监督力度。在开展试审或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建立中长期审计项目库,原则上每年确定的审计项目应在中长期审计项目库中筛选确定,推动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有机衔接。推动审计科研和审计业务双向融合,提高审计科研成果质量。
2. 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加强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既要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计划,又要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需求,在审计对象、审计时间上做好统筹。创新审计方式,加强各类型审计项目有机融合,灵活采取单一作战、大规模集团作战、阵地攻坚作战、多兵种合成作战等模式,确保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对事关全局的项目和着眼于推动完善制度机制的项目,全省统一组织实施,深入汇总归纳和研究分析,积极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3. 打造精品审计成果。强化成果意识,不断提升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审计公告等成果载体的层次和质量,多出高层次审计成果,多出对党委和政府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精品,多出能推动形成高质量制度性创新成果的高端产品,推动有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治已病”“防未病”。组织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工作,发挥优秀审计项目对审计质量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总结提炼经典审计案例和成功经验方法,建立全省审计项目精品库,从根本上提升能力水平。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要求,加强审计队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做专业上的内行人、政治上的明白人。
1. 大力弘扬和践行审计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精神的重要论述,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教育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立场;践行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保持对审计事业的忠诚和对审计职业的操守,当好国家财产的“看门人”、经济安全的“守护者”。
2. 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推动落实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严把干部入口关,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着力抓好年轻干部培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保护干事创业积极性。
3. 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专题业务培训和审前培训,与时俱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政策和新经验,鼓励审计干部考取注册类执业资格,打造学习型团队。发挥审计实务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大以审代训力度,推行岗位练兵和案例教学,灵活组织审计项目的“晒比评述”,提高能查能说能写的能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全省审计理论研究人才库。
4.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机关党建与审计业务融合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觉接受纪检监察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监督。
(五)坚持科技强审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围绕数字辽宁和智造强省建设,加强审计技术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提高审计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审计能力。
1. 提升信息化支撑业务能力。全面实施“金审工程”三期,完成国产化技术改造和部署,搭建立体式多维综合审计工作平台,优技术、强管理、挖潜力、提效能,健全规范高效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完善审计业务网络,实现与审计署、各市审计机关数据分析网联通。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常态化检查,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2. 提高数据应用管理水平。推进审计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数据采集和定期报送机制,提高数据分中心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实现机关内部以及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数据共享使用,以利于深入开展分析挖掘,真正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价值。健全数据集中管理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
3. 加强数据资源分析利用。坚持以用为本,加强各业务领域的数据分析模型开发和共享共用,扎实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促进审计工作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加快政策研究与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使审计人员具备政策分析与数据分析的综合技能,实现研究、分析、技术一体化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凡是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凡是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都要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做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省审计厅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