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辽宁审计创业时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7日

来源:辽宁省审计厅

作者:王锡庆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蓦然回首,一晃辽宁审计已走过了40个春秋,由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幼儿,逐步成长为“四十而不惑”成熟、健康的壮年。40年后的今天,辽宁审计事业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欢欣鼓舞。

  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同志还不很了解建局初期的艰辛,更不了解迈出审计第一步的艰难。这里, 我想把自己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分享给大家,不忘初心、也许会有些启迪吧。

  1983年8月25日,辽宁省审计局正式成立,1994年下半年改为辽宁省审计厅。我是省局成立前的8月上旬由省农垦局调入审计局,算是辽宁审计创业人之一。我曾在局内审计业务处、办公室和业务指导处三个部门工作过,直至1994年下半年退休。应该说,我对辽宁审计的发展史比较了解,有一定的发言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时间段,审计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提起辽宁审计创业时,一般应指1983年底以前到1985年末,这两年半的时间应视为辽宁建局初期,属于审计创业范畴,经历了探索、开拓、铺路三个阶段。在这之后辽宁审计工作已基本走向正轨。

  辽宁省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审计机关的要求精神,把组建辽宁省审计局的重担交给了刘彬同志,当时刘彬是省委财贸办副主任(正厅级)即将退居二线。1983年6月,省委组织部下文正式任命刘彬为辽宁省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王鼎臣为副局长(财政厅原副厅长)、党组副书记,由他们搭班子负责筹建辽宁省审计局组建工作,同时任命王显庆(原省财办)为副局级督导员、党组成员。

  根据省委的任命,他们立即走马上任,1983年7至8月间,省财政厅将一个小会议室腾出来,作为“筹建辽宁省审计局办公室”,并将监察处原班人马6人拨给审计局,先后由财政厅共调入14人。后来,这些同志在省审计局机关成立内部机构时,基本都安排为各处室负责人。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政府已取缔审计制度。各级政府机关不设审计机构,大专院校没有开设审计专业,甚至在各类教科书和《新华字典》中根本不见“审计”二字。所以,审计是绝对陌生的事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在摸索中前行。

  刘彬同志当时根据我国国情,他考虑在国内我们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而国外的经验又相距甚远,加之社会制度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光死啃国外“书本”。

  在此情况下,刘彬局长不等不靠,他实事求是提出了辽宁要把“边工作,边组建”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说,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工作、学习、组建并进的原则,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才能摸索出经验,探索出路子。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在建局前辽宁做了很多审计前的“铺垫”工作,当时刘彬局长称“试审”。

  比如说,1983年6至8月,那时省审计局还没有正式成立,党组决定由王显庆负责调入干部工作,而刘彬、王鼎臣还有沈阳、本溪两市几人,共组织了7、8个人先后在本溪市工源水泥厂、土杂公司和沈阳啤酒厂、友谊商店进行审计工作摸索。当时他们主要是审查财务收支情况,没有涉及企业成本。原因就是查成本耗费时间太长,确切地说当时也没有能审查企业成本的人,所以他们只能审查财务上有没有违规违纪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摸索审计路子,摸索审计经验也毋须涉及更深层次的审计问题。

  回过头来看,我记得刘彬、王鼎臣同志他们对建局前所经过的这段审计工作摸索,叫“铺垫”或“试审”,大体概括出三条经验:一是审计首先还是要从财务上入手,审查是否有违反党的政策制度和法规问题,这样工作起来比较顺,容易走出审计难区,也容易迈开审计的步子。二是审计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待条件具备时再扩展审计范围和审计项目。三是审计还是要从实践中学,国外的经验只能参考,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审计路子。可以说,辽宁初期的审计就是按照这条思路走过来的。

  在审计机构组建问题上,由于辽宁指导思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辽宁省各级审计机关的组建工作进展得都比较顺利,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1983年8月,省局已调入干部近40人,占当时编制近50%,已完全具备建局条件。8月27日,辽宁省审计局召开成立大会,宣布辽宁省审计局正式成立,并于9月1日发出通知对外办公和启用印章。

  成立辽宁省审计局时,是按照审计对象设置机关内部机构,成立“七处一室”,即财政金融审计处、工业交通审计处、农林水利审计处、商粮外贸审计处、基本建设审计处、行政文教审计处及人事处和办公室。截至1984年末,全省各级审计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据统计,省局已调入干部71人,占当时编制80人的88.6%。13个市和99个县、区审计局已全部建立起来,并调入干部1024人,占当时编制人数的91.2%。

  实践证明,刘彬提出“边工作,边组建”的指导思想,不等不靠的思路是正确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现在,当你走进辽宁省审计厅各个办公室的时候,室内装饰一新,宽敞明亮,一个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映入眼帘。电脑林立,设备时尚,一切都“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令人欣慰、高兴和鼓舞。

  此时此景,感慨颇多,不由得联想到建局初期的寒酸,不堪回首。那个时候,省审计局可谓一张白纸,要啥没啥。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当初占用省财政厅的一个小会议室,后来人多了,又两度租用招待所,搬家频频。一个处一般也只有一个房间,办公室主任、处长根本就没有单独办公室,拥挤不堪,就是搬到省政府院内时办公室拥挤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更困难的是,那时由于审计工作刚刚起步,一年至少要召开两次全省性的市、县审计局长都参加的大型会议。会上,要请省政府领导到会讲话,省局领导要讲话,会议结束时还要即时给领导拿出会议总结讲话材料或会议纪要。对于会上领导讲话材料,都要由办公室会前做好准备,而省局决定开会到开会,只给一周时间,需要执笔者精心运作,加工处理,尤其时间紧要求急,这在当时压力是相当大的。审计是项新工作,业务生疏,语言缺乏,当时局里所有文字材料基本都落到办公室一位同志身上,为了准备会议材料加班加点,司空见惯,晚上经常在家一写就是三更半夜甚至通宵,而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工作。

  如果说建局初期不苦不累那是假话,但是苦中有乐,干劲十足,也无怨无悔。相信,建局初期的老同志回忆起当年的情况,也会感慨颇多吧。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山花烂漫”。回顾辽宁审计创业到如今的40年里,一切都在旧貌换新颜。干部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能力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建局初期,大学生都屈指可数,能写点东西的同志更是寥寥无几;现在研究生很多,人才济济。看到这些我很高兴很欣慰,希望同志们能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积极工作,努力奋斗,在审计工作中建功立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出色的新中国第二代、第三代审计工作者!

    ↑全局处以上干部,欢送王鼎臣副局长(前排左起5)调离省审计局,提任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员办事处特派员时留影。作者第二排左起2,1986年12月

    ↑王鼎臣副局长(前排中)陪同吉林省审计局长(前排左2)一行,前来辽宁学习交流审计经验时留影,作者(前排右2),1986年8月

    ↑退休后,老干部处组织离退休人员游览沈阳世博园时作者与刘彬局长(中)金石处长(右)留影,2006年9月

    ↑农林水利审计处全体同志合影前排右2金石处长,作者前排左锦州试审时留影,1983年10月

    ↑审计署指导司召开的全国审计局指导处长会议后,湖北省审计局指导处一行三人,前来我们辽宁交流学习指导工作经验时,作者(中)陪同湖北省审计局指导处长(右)游览沈阳东陵时留影,1990年4月

    ↑作者(右)陪同湖北省审计局指导处一行三人,游览沈阳东陵时留影,1990年4月

    责编:田甜

    审核:栾洪勋

附件下载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辽宁省审计厅版权所有 辽宁省审计厅办公室主办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15号    电子邮箱:lnssjtzyc@163.com 电话:024-86852727


政务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