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青年 | 丁艳华:基于防范化解风险视角的中小银行审计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9日

来源:辽宁省审计厅

作者:辽宁省审计厅管理员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基于防范化解风险视角的中小银行审计实现路径研究

辽宁省审计厅金融审计处 丁艳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小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基础性地位,是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当前一段时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本文立足于防范化解风险视角,归纳现阶段中小银行现状及存在风险,提出提升中小银行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探索金融审计推动中小银行防范化解风险的实施路径,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防范化解风险  中小银行  实现路径

  近年来,从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高风险事件来看,中小银行风险日趋暴露,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灾区。深化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妥善处置金融风险,对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维护我国金融安全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汇总中小银行现状及存在风险,从防范化解风险的角度梳理对策建议,对于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助力金融审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银行现状及特点

  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中小银行3988家,其中城商行125家、民营银行19家、农商银行1600家、农合行23家、农信社572家、村镇银行1649家。以某省中小银行情况为例,该省有97家中小银行,占全国5.88%,其中农商行30家,村镇银行23家,信用社30家,城商行14家。(见图1)

图1  某省中小银行分类情况 (单位:家)

  从股权分布情况来看,国有股占比超过50%有6家银行;国有股占比20%至50%有8家银行;国有股占比1%至20%以下有8家银行;没有国有股的有75家。(见图2)

图2  某省中小银行国有股占比情况 (单位:%)

  从银行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增长变化来看,2017年之后,受监管趋严、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风险暴露等各种因素影响,该省中小银行的扩张速度没有2017年之前增速显著,但其资产、负债总体是上升趋势。现根据X、Y、Z三家银行2016年至2022年资产、负债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如下分析:(见图3)

图3  X、Y、Z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情况 (单位:亿元)

  从银行利润增长变化来看,受传统的经营理念,中小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方式经营,息差收入占据绝对主导。过度强调“存款立行”,储蓄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占比较高,加之生息资产收入结构相对单一,随着存、贷利差越来越小,导致其盈利能力下降。现根据X、Y、Z三家银行2016年至2022年息差净收入、净利润指标进行如下分析:3家银行2021年至2022年利息净收入呈现断崖式下降,X银行利息净收入下降比例最大。(见图4)

图4  X、Y、Z银行利息净收入、净利润趋势图(单位:亿元)

  息差收入是中小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净息差的过度下行必然侵蚀中小银行的盈利水平,进而影响其内源资本补充。现根据X、Y、Z三家银行2016年至2022年资本充足率指标进行分析如下:(见图5)

图5  X、Y、Z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情况(单位:%)

  (注:银监部门对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不低于10.5%)

  从资产质量、化解处置抵债资产情况上看,由于中小银行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以及业务地域分布等因素,资产的整体风险、不良贷款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风险处置的能力来看,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整体低于大型银行,Y银行甚至六年来始终低于150%的监管标准,2022年Y银行拨备覆盖率仅为15%,进而对其长期可持续经营产生影响。(见图6)

图6  X、Y、Z银行拨备覆盖率情况 (单位:%)

  二、中小银行风险及其表现

  中小银行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中小银行风险日益凸显。本文从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三个方面阐述中小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信贷管理混乱,信用风险突出。

  近些年,中小银行资产规模总体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由于中小银行缺少理财公司等牌照和资质以及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业务发展管理粗放,过度寻求规模扩张,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的经营模式,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隐患。中小银行资产扩张的背后伴随着表内和表外风险暴露的增加,为达到银监部门监管要求,通过重组贷款掩饰不良贷款、逾期贷款不计入不良贷款、以购买资管计划名义虚假出表等掩盖不良贷款。特别是2020年以来中小银行通过贷款活化上迁方式掩盖未完全暴露的不良贷款,但是这种掩盖并没有改变信贷实际资产质量,只是将风险向后迁移暴露,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存在较大风险。现根据X、Y、Z三家银行2016年至2022年银行贷款变动及不良贷款率情况进行如下分析:(见图7、图8)

图7  X、Y、Z银行贷款规模情况  (单位:亿元)

图8  X、Y、Z银行不良贷款率情况 (单位:%)

  (注:2020年至2022年下降主要原因略)

  (二)公司治理缺失,内控管理薄弱。

  中小银行存在大股东操纵、关联交易、内控约束薄弱等诸多公司治理乱象,内部控制风险持续暴露,不利于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治理结构不完善、治理制度不健全、监督制衡机制失效,使监督制衡机制流于形式,导致滋生腐败和利益输送。同时股权结构不清晰、不合理,股东为失信被执行人,不符合股东资质要求等造成了大股东“隧道挖掘” “内部人控制”等公司治理乱象。自然人入股中小银行的动机不纯,通过代持等方式实现对中小银行的实际控制,滥用权力干预经营管理,将中小银行视为“提款机”,通过贷款等方式套取资金“掏空”中小银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独立董事不“独立”,“三会一层”决策执行不严格,高管长期缺位。

  (三)抵债资产质量不高,存在流动性风险。

  近几年,中小银行接收抵债资产整体质量不高,大多数是不动产,还存在乡镇工业厂房及土地等,且大部分为在建工程,地处偏远位置,部分是机器设备,设备陈旧、专用程度高,难以处置;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流动性水平。

  三、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回归本源。

  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实施审贷分离制度。明确“贷前、贷中、贷后”的部门设置、部门职责、权限划分,以及授信业务申请、受理、调查、审批、放款、管理、收回等具体流程,实现各部门职责权限独立,实现审贷分离,确保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备性、科学性。强化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力度。加大对信贷人员的排查力度,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加强条线管理,切实履行信贷全流程管理,明确基层行认真执行和落实贷款审查管理责任。加强顶层设计,成立全国统一金融监管科技部门。整合1104系统、EAST系统,在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基础上,架构统一的国家级金融监管科技云平台,统一采集金融机构底层生产数据,统一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及风险监测评级。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不良贷款等数据不真实、不及时、不统一问题。加强行业信贷限额管理,控制行业总量性风险。中小银行往往依赖地方主导行业,需要银行掌握产能过剩政策,对产能过剩政策所针对的行业和企业及时采取增补抵押担保、总量控制和各种风险缓释措施,对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上下游行业采取压缩融资,实现有序退出等方式以合理控制风险。坚持回归本源,中小银行重拾“服务小微、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理念,找准角色定位,扬长避短,深耕细作,走差异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实现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股权结构监管,强化内控合规建设。

  持续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在依法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严防大股东和一致行动人操纵机构经营管理。优化董事会规模和结构,确保独立董事真正“独立”,依法履职。增强董事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的专业性和履职能力。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地方国有企业入股、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只有从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形成机制上进行彻底改革,才能从根源上避免公司治理中的道德风险及其导致的中小银行金融风险。加强对中小银行股东准入监管管理,特别是民营控股股东,严格审查股东资质,强化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穿透管理。股东入股后,规范股东行为,依法整治非法获取银行股权、股权代持、隐形股东以及违规开展关联交易套取、占用银行资金等行为。严格规范股权管理,中小银行要按照资质优良、公开透明原则,动态优化股权结构,强化股权管理,确定合理的质押比例,股权质押情况向董事会、监事会和机构内部披露通报。

  (三)提高清收质效,主动化解风险。

  中小银行应着力提高现金清收比重,有效控制以物抵债规模,重点接收变现力强的优质资产,拓宽抵债资产处置渠道。采用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方式,成立资产管理或不良资产处置平台,拓宽处置渠道,提升抵债资产处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研究相关政策支持,尽力压减化债成本。有关部门在职责权限范围内为中小银行减负,在抵债资产接收、存续和处置等环节深挖减负潜力。

  四、金融审计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做实研究型金融审计。

  在金融审计项目中,将“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念贯穿项目始终。审计人员要更加自觉地从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审计工作,做到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在审计中全面落实“政治—政策—项目—资金”的工作思路,以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为目标开展金融审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树立全局意识,整合资源力量。

  每一个金融审计项目,只有跟踪全链条、盯到最末梢,才能监督到位。在谋划审计项目上要树立全局意识,创新组织方式,做到人岗相适,合理分工。计算机高手和业务骨干组成大数据分析团队,通过模型类问题推演新问题,提高审计效率;骨干和外聘专家联合作战,查阅档案、询问人员、实地延伸,在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方面发现典型问题。

  (三)提升价值面,把建议提好。

  针对信贷管理混乱、偏离市场定位、公司治理薄弱、抵债资产难以变现等问题,要把关联事项、诸多因素贯通起来研究,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行为;加强抵债资产管理,防范资产处置风险;加强监督检查,防范金融风险等建议。要上下贯通问题,整合审计成果,系统分析、综合利用,真正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四)构建大数据环境,提高审计效率。

  银行数据量较大,若全部采集、分析,既耗费时间,现实上也不可能。推进金融审计数据分析工作,加大跨市场、跨领域的数据分析力度,提高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日常分析监测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创新大数据技术在金融审计中的使用,立足金融审计实际需要,研发资金跟踪、网络分析等实用工具,银行应开放查询权限,审计机关进行常态化跟踪监督,并探索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可视化工具、智能化技术等在金融审计中的运用,为提升审计查核问题的效率和精准度提供有力支撑。

附件下载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辽宁省审计厅版权所有 辽宁省审计厅办公室主办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15号    电子邮箱:lnssjtzyc@163.com 电话:024-86852727


政务微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