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中审计风险的防范

发布时间:2004年09月22日  来源:null  发布人: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审计的技术手段也发生了改变,计算机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审计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使审计风险加剧。如何加强计算机审计中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应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沈阳特派办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中,大胆探索,认真总结,提出了防范审计风险的几条途径。
  一、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审计责任感。审计人员主观上缺乏查处问题的动力,就会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错误地估计和判断审计事项,对重大错误或舞弊现象就容易忽略,导致发表与事实相反的审计报告,从而产生审计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必须提高风险意识,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损失。
  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经法规,具有一定的业务技能,还要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的能力。因此,审计机关应尽快培养一批复合型审计人才,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熟练阅读并转换、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数据。掌握以上技能,可以使审计人员在利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因技术因素造成的风险。
  三、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由于金融、海关等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等特点,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使用容量大、速度快、配置高的计算机,以避免因电脑配置不够引起的电脑数据分析错误等审计风险。
  四、搞好审前调查工作。审计人员在编制计算机审计方案前,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的设置和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接口。对被审计单位不同的会计系统,审计人员要有不同的对策分析其会计软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五、审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审计证据的有效获取。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应用系统测试获取审计证据时,审计人员应当检测计算机应用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以及对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影响。同时,必须严格遵守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和数据使用、管理的规定,不应当影响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运行或损害系统。                 (沈阳办)

来源:审计工作通讯第6期

附件下载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辽宁省审计厅版权所有 辽宁省审计厅办公室主办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

辽ICP备06016542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1 邮编:110032 网站标识码:2100000025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15号    电子邮箱:lnssjtzyc@163.com 电话:024-86852727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